“五大名窑”就是个伪命题!| 肉庄私房话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05256xu41g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(请点击播放)
今天要说一个绝对毁三观的问题,关爱生命请点叉推出,冒险玩家请开始您的旅程~
“五大名窑”就是个伪命题!
每个玩宋瓷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,师傅都会告诉你最好的宋瓷就是“五大名窑”,古人是如何推崇五大名窑,历朝历代又是怎样以收藏五大名窑为荣的,要玩宋瓷就一定要玩五大名窑。。。
但是
这个看法错了,
根根本本的错了!
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个伪!命!题!
“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”,关于他们的传说每个收藏家都可以新手拈来,这个概念其实最早出现在明代《宣德鼎彝谱》:“内库所藏柴、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名窑器皿,款式典雅者,写图进呈。”
由于柴窑是五代的,后人就把后面五个窑口称之为五大名窑。原来,宣德年间,为了制作青铜礼器,不知道古代器物长啥样,就把宫内收藏的古旧瓷器翻出来,有合适的式样画个图谱出来,然后就照猫画虎山寨一把。可是,里面有几个问题:
一、它并没有从收藏级别的角度去评判宋瓷;
二、宫内收藏的这批器物靠不靠谱;
三、这本书本身就有很大的疑问,它本来就是宫内使用的,是手抄本,所以一直没有流传出来,直到明晚期嘉靖年间才流传出来,而且印成了多个版本。里面还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。这本书到底是不是伪书,并不好说。所以,靠明代的这本书来推导宋代五大名窑的实际情况,隐含了很多不确定因素。
即使是这样,五大名窑这一概念很长一段时间也并没有成为讨论的焦点,直到晚清民国时期,博古之风兴盛的时候,五大名窑才成为讨论的焦点。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中说:“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:曰宋,曰明,曰清。宋最有名之有五,所谓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是也。更有钧窑,亦甚可贵。”这里,他犯了个错误,柴窑当然不属于宋瓷啦,而是属于五代时期。
但从此以后,学者们开始孜孜不倦攻读这个难题,就像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一样,不断地在这个领域写文章,做研究。其方式就是在历史典籍中找答案,其原点就是那本《宣德鼎彝谱》。可是,写着写着,就发现越写麻烦越多。五大名窑里面有一大堆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,尤其是跟现代考古学证据一对照,发现历史典籍的记载很值得商榷啊。
我们认为的“金丝铁线”、“紫口铁足”的这类所谓的传世哥窑是无法到宋代这个年份的,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仿造的,最早也是到元代。
实际情况就是,南宋的修内司官窑到元代时期还继续烧造,由于工艺水准无法保持南宋的水准,产生了开片等现象,本来是质量下降的表现,但是,后人把这种现象当作一种审美,最后发展出了一类新产品。这就是哥窑基本事实,尽管无法定论,但是已经得到绝大部分业内人士的共识了。所以,哥窑不是宋代的。
宋代有没有哥窑呢?不好说。现在没见到宋代典籍记载,即使有,也不是我们理解的“传世哥窑”。至于溪口黑胎器物说是哥窑,那是自封的,没有宋代记录做支撑。
尽管故宫依旧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宋钧还定为宋代,但是很多学者都认同那些带字款的花盆、鼓钉洗之类的器物是明代早期制作的。
最早的钧窑可以追溯到金代,有一些是支钉等高档器物。但是,明确纪年墓或者有时间记载的到达北宋时期的钧窑,现在也没有见到。所以,宋代钧窑很有可能也不存在。即使存在,它对宋代文化影响力也是很弱的,在当时属于非主流。
到此为止,五大名窑里面有两个已经不属于宋代了,这个命题有多不靠谱可见一斑了吧。
你以为就完了嘛?
剩下三个窑口也没好到哪里去!
定窑生产的大量器物符合宫廷御用概念的,或者被宫廷收藏的极少。一是大量器物生产的年代是金代,尤其是那些印花的器物。一是北宋的器物也绝大部分是贸易瓷、定烧瓷或者赔款专用瓷。
当时为了赔澶渊之盟的款项,以贸易的方式化解战争 的威胁,根据游牧名族的喜好,做了很多定窑瓷器。台北故宫最近几年做的定窑展览,它的图录说明就暗示了这一点。所以,所谓的御供概念的定窑是极少极少的。
同样,官窑和汝窑也麻烦一大堆。虽然器物是极好的,但是,它们的外延和内涵确实值得好好研究。
到底哪些属于官窑和汝窑,哪些又不属于?
北宋有没有官窑?
汝窑里面哪些是民汝,哪些是官汝?
是不是除了清凉寺就没有汝窑了?
张公巷算什么?
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和郊坛下两个窑,有没有第三个窑,也就是所谓的“内窑”?
南宋早期定烧的越窑、龙泉,事实上当官窑使用的这批器物是否可以算是官窑?
。。。。。。
一讨论起来,这都是神仙也要打架的事情。
到这里,我们仅仅是讨论五大名窑这个概念本身的问题。但是,还有一个重要的多的问题在后面——五大名窑是否足够代表宋瓷,宋瓷的全貌是否以这五个窑口的生产水准最高?
在这里,传统典籍的记载跟现代田野考古就形成了十分激烈的冲突。如果你要承认五大名窑的崇高性,那么越窑、龙泉、耀州、影青、建盏、吉州、磁州窑、当阳峪这些赫赫有名的窑口都要统统靠边了,顶多是二线水准了。
这难道符合事实嘛?
那些日本评的“国宝”级宋瓷就要靠边站了,曜变天目?垃圾!龙泉瓶子?二流货色!
那么,
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?我们再一次回顾一下基本的几个事实:1、宋代并没有提出“五大名窑”的概念。也就是说在宋代人心目中,这五个窑口并没有特别的划出来,高人一等。
2、明代才开始有人提出这个概念。只是提议的人身份有官方色彩。后来人觉得有道理,臣附议,臣也附议,臣不敢不从。
3、五大名窑的概念被田野考古证明是有大问题的,并不符合宋代事实。
当代学者、收藏家只是基于惯性思维,把大量精力投入典籍考据过程,造成了“五大名窑”越讨论越迷糊的假象而已。可是,从来没有人思考过这个课题可能从根上就错了,因为压根就不存在。
这个现象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呢?我们古人生活的年代言必称“经典”,生活的根基在于“四书五经”。但是,古籍太久远,太深奥,不好理解。因此,出现了各种解经的注。可是,你能想象得到吗?当经典无法指导实践的时候,矛盾就此出现了。到底是按照经典去做还是按照实际情况去做呢?
事实是:原始的经典到底讲啥不重要,如何在当代被解读才最重要。能否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,政治绝对正确,这个才是重要的。以至于我们今天考古发现五经之一的《尚书》居然是一本彻彻底底的伪书,但是丝毫不影响社会的运转,还被历朝历代注释的那么完美,还很好的指导了实践。
那么,我们今天讨论“五大名窑”这个概念就必须明白一个问题:到底是宋代的五大名窑重要呢还是我们心目中的五大名窑重要一点?历史上,是否真的存在过五大名窑?
当然,我们并不是要说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这几个窑口的器物不好,不值得收藏,而是说就事论事的话,用这几个窑口来代表宋瓷足不足够?符不符合历史呢?
我们单独讨论这个课题,也并不是为了说它的哪条证据错了,哪个典籍记载有误,哪个新发现值得重视,而是说这个课题从根本上说并不重要,并不值得讨论,因为它是个伪命题。
好了,非常感谢能坚持看完的各位,如果能留下评论就更棒啦~问题要越辩才能越明,欢迎拍砖!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y0524bh0l10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